LOGO LOGO
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5年度报告
时间:2016-03-31 09:01:25

批准立项年份

2005

通过验收年份

2011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20151—— 201512月)

实验室名称: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金海

实验室联系人/联系电话:金海/02787543529

E-mail地址:hjin@hust.edu.cn

依托单位名称:华中科技大学

依托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严志雄/02787543337

2016 3 7 日填报

、研究水平与贡献

实验室目前有四个研究方向:云计算与移动计算、系统软件与体系结构、网络空间安全、大数据,本年度实验室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与进展:

1、在云计算与移动计算方向,目前着重研究了:

1)针对现有虚拟机磁盘I/O优化方法主要从硬件特性支持、缩短I/O路径等角度开展研究,缺少对虚拟机磁盘I/O行为本身特征的分析,而对该特征的深入认识是指导I/O调度的重要基础。针对上述问题,从虚拟机磁盘I/O行为特征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发现了虚拟化环境下的磁盘I/O访问具有的特殊空间局部性,利用该发现设计了基于时态密度聚集算法的虚拟机I/O访问预测模型和启发式调度算法,在不破坏虚拟化透明性的前提下,可准确预测虚拟机I/O访问请求,动态调节I/O请求发送模式,减少磁头在虚拟机镜像文件之间和虚拟机镜像文件内的寻址开销。上述研究工作成果发表于TPDS,并开发了针对云计算环境的虚拟机磁盘调度系统,被腾讯云平台TLinux_Xen集成。

2)针对现有云计算平台在虚拟集群的管理调度方法上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并行应用的进程同步需求,以及云环境下资源竞争对并行应用的严重负面影响,这使得并行应用运行于云计算平台时,相比传统计算环境会有非常明显的性能下降。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云计算环境下通信驱动的虚拟集群同步调度方法,将虚拟机之间的通信模式作为虚拟集群同步调度的重要依据,实现了结点自主的低开销虚拟集群同步方法,具有良好的同步性能和扩展性,解决了紧耦合并行应用在云计算平台高效运行的关键调度问题。上述研究工作成果发表于TPDS,并应用于针对并行应用优化的云计算平台CRANE系统。

3)针对现有云平台细粒度计费方法偏向于降低用户成本,但是增加了云服务提供商的开销,造成用户和云服务提供商利益的相互抵触,难以实现两者的双赢机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针对IaaS云平台的细粒度价格机制,通过引入经济学领域的效用分析理论,在考虑虚拟机维护开销的基础上寻找到了虚拟机按需租用的最佳定价方法,通过真实数据集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可以使用户和云服务提供商实现IaaS服务的双赢价格机制,即节约用户租用成本的同时提高云服务提供商的收益。上述研究工作成果发表于TCC,并被SIGCOMM’15和多篇IEEE Transactions的文章引用。

2、在系统软件与体系结构研究方向,提出了在线缓存优化系统NightWatch、用于发现影响程序并行性的不必要锁同步代码段的调试框架PerfPlay、基于分段-分形多层采样的多核微体系结构模拟加速策略 THS等方法与技术,并开发了面向异构内存体系结构的模拟器系统。

1)现代CPU多采用共享缓存的架构,缓存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各运算核心共享最后一级缓存,任何造成缓存污染的核心都会引起缓存的整体性能下降。CPU缓存污染与内存资源的分配过程密不可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在线缓存优化系统NightWatch,是对传统内存分配器的一个扩展。该技术将CPU缓存管理集成到内存分配的过程中,使CPU缓存具有更强的抗污染能力。NightWatch原型系统证明了在内存分配器中集成缓存管理的可行性,同时验证了基于数据访问相似性的弱局部性数据定位方法。此前的缓存管理技术在自动化、适用性等方面存在一些缺陷,或需要程序员手动分析程序行为,或需要额外的硬件支持。NightWatch的局部性分析过程对上层应用完全透明,所采用的技术均依赖于现有的系统功能,不需要在硬件上做出改动,兼顾缓存管理效率与技术可用性。该成果已经开源,并发表在USENIX ATC 2015上。

2)提出了一种用于发现那些影响程序并行性的不必要锁同步代码段的调试框架——PerfPlay。在程序动态执行过程中,锁互斥关系极容易影响程序并行性,进而带来性能上的下降。不必锁竞争对(Unnecessary Lock Contention PairULCP)是指两个临界区由同一锁进行同步,且区内访问行为可并行化。PerfPlay基于trace重放技术, 基于程序的二进制收集含有大量ULCP性能问题的原始程序执行trace original trace); 基于original trace,转化和修复其中的ULCP问题为无ULCP性能问题的程序执行trace ULCP free trace); original traceULCP free trace进行重放,收集到original程序执行结果和ULCP free的程序执行结果; 对比两次重放的结果,针对其他的差异部分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发掘出潜在的ULCP代码段及其性能影响。实验表明,PerfPlay有着很好的重放性能保真度;检测出的ULCP代码段有着很高的潜在优化价值。该成果发表在IEEE/ACM CGO 2015上。

3)提出了基于分段-分形多层采样的多核微体系结构模拟加速策略 THS,确立了THS技术中的最优样本片段大小,提出了功能预热模拟优化机制W9,建立了全新的快速模拟预测算法 L-WMA,解决了多线程测试程序采样模拟过程中的同步问题。相比于全详细模拟,THS采样策略将模拟速度平均提高40倍,而模拟误差只有4%,在目前的同类采样加速策略中,模拟加速比最高,而模拟误差最低。该成果发表在ACM Transactions on Architecture and Code Optimization 2015ICPP 2015上。

4)研发了异构内存模拟器系统。在异构内存服务器部署之前,建立全系统模拟是必由之路,迄今没有针对异构内存的全系统模拟器。其设计难点在于:将适配的异构内存管理机制纳入到全系统模拟器中,并提高模拟速度和灵活性。早在2014年,本实验室就设计发布了基于GEM5的异构内存模拟器,今年又发布了基于MARSSX86+NVMain的混合模拟器架构,模拟速度提高100X,支持NVMainHybridSimDRAMSim2内存模拟器功能,适用于异构内存结构下软件策略研究。成果已开源(https://github.com/cyjseagull/hybrid-memory-simulator)。

3、在网络空间安全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了:

1)云可信基构建及可信虚拟机:由于传统可信基构建技术无法适应云计算的高动态性,虚拟机的迁移特性给虚拟机或虚拟机组可信基的构建带来新的挑战. 首先提出针对单一虚拟机的可信基构建机制,保证虚拟机执行环境动态可信构建,然后提出基于虚拟机组的可信基构建机制,保证多虚拟机的可信启动、可信迁移、组内共享数据的安全,并构建全局可信状态视图。另外,虚拟机回滚给云平台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造成了安全状态监控困难,虚拟机回滚导致安全状态与可信平台记录状态不一致,云平台应用因为虚拟机回滚丢失状态,提出虚拟机安全回滚策略,将安全相关的数据进行细粒度划分,不同类型数据采用不同策略进行处理。增加额外的平台状态寄存器记录虚拟机快照、回滚事件信息,保证状态一致性,云应用可以使用新增寄存器进行回滚后的状态恢复,相关成果发表在FGCS上,并申请获得两个国际专利“Trusted Virtual Computing System”和“Synchronized Virtual Trusted Platform Modules (VTPM) and Virtual Machine (VM) Rollbacks”。

2)云服务软件动态更新:由于传统的软件更新系统需要停止运行中的软件,应用补丁而后重启软件,这对于需要高可用性的关键服务系统来讲是不可接受的。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云服务软件动态更新方法,一般动态软件升级系统(DSU)需要大量的人工协助,而对普通用户而言,完成正确的协助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对开发者和使用者进行职责分离,所提出的软件动态更新方法不需要开发者参与,在新旧源码的基础上自动产生更新补丁,提出了立即更新和适时更新两种机制,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实施相应更新机制,其软件更新导致的连接延迟开销均在6%以下,这在实际使用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上述研究工作成果发表于TPDS

3)面向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高效密文检索机制:由于对称加密体制下,缺乏支持物理删除且低信息泄漏的动态可搜索加密方法,通过构建可搜索密文间特定的隐藏结构,使得逻辑删除与物理删除可配合使用,并选择适当时机执行物理删除,以避免额外的信息泄漏。提出的可搜索加密算法具有功能最全、信息泄漏最少、检索效率最快、存储开销最低的特点。由于在非对称加密体制下,缺乏具有语义安全性和检索高效性的可搜索加密方法,构建可搜索密文间的隐藏“星”型结构,并且该结构可依据检索要求部分可见,从而加快检索。在实用性贡献方面,完成了第一个不降低安全性(即保证语义安全性)且提高检索效率的方案;在理论性贡献方面,完成了方案在标准模型下的可证明安全性。上述研究工作成果发表于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 Security

4、在大数据研究方向,提出了一种紧凑的图数据存储架构、大规模图数据的分布式处理方法与基于混合着色算法的GPU异步图计算系统,同时研究了大规模OSN系统分布式事件流处理以及深层网络数据发现及分类。

1)现实世界中,RDF图数据总是不停地在增长,而且数据量增长方式随领域不同而不同。因此,无论是从支持SPARQL1.1协议的角度还是从RDF数据管理的实际需求的角度来看,提出了一种具有更好的扩展性的RDF数据管理系统。相关成果发表在大数据重要会议ICDE上。

2PregelGraphLabGraphChi等都采用以顶点为中心的并行图计算模型并行处理图中的顶点。由于顶点之间存在依赖关系,顶点为中心的模型仅孤立地处理顶点,因此存在内存消耗大、通信开销大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以路径为中心的大规模图数据处理系统PathGraph,在提高I/O效率的同时,优化了图处理时的并行度。相关成果发表被TPDS录用。

3)当前主流的GPU图计算系统,都是基于BSP同步编程模型,这类系统存在有同步通信开销大、算法收敛速度慢等问题,而且多数的系统根本无法处理大规模的图数据。因此,设计了基于混合着色算法的数据划分策略,并实现了基于异步编程模型的GPU图计算系统FrogFrog系统结合创新的数据划分策略,在提高GPU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避免了同步通信的开销,并且能够加快图算法的收敛速度,获得良好的系统性能。相关成果发表在PPoPP国际学术会议上,系统代码已经开源发布。

4)大规模分布式OSN系统中对用户实时更新的事件流进行处理至关重要。但传统流处理技术缺乏对社交图结构特征的提取。通过挖掘大规模社交图中的社区结构特征,并提出一种基于密集子图挖掘的事件流捎带更新机制,有效消除社交网络中事件流处理的跨服务器通信瓶颈,提高了系统吞吐率。相关成果被TPDS以及TSC录用。

5)深层网络(Deep Web)占Web数据的96%,如有有效发现Deep Web的数据源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爬虫技术只能获取表层网络数据,无法获取Deep Web背后隐藏的数据。提出了基于两阶段的深层网络数据源发现方法,并实现了系统(SmartCrawler,将数据源发现过程分为站点定位阶段和站内搜索阶段,并具有自适应、增量式和高效等特点。相关成果被TSC录用。

总之,本年度实验室针对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科技发展,重点在4个研究领域:云计算与移动计算、系统软件与体系结构、网络空间安全和大数据,进行研究和创新,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影响和效益。本年度,实验室获批“大数据技术与系统湖北省工程实验室”和“湖北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大数据协同创新平台”;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入选1人。实验室在国内外的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93篇,出版编著4本;在研科研项目56项,验收和结题项目9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4项,已受理国家发明专利37项,获得软件著作版权12项。

二、研究队伍建设

1、各研究方向及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学术带头人

主要骨干

1云计算与移动计算

吴松

刘方明、余辰、陆枫、王多强、顾琳

2系统软件与体系结构

廖小飞

邵志远、蒋文斌、郑然、吕新桥、刘海坤

3网络空间安全

邹德清

羌卫中、徐鹏、代炜琦、胡侃、马晓静

4大数据

石宣化

陈汉华、章勤、华强胜、袁平鹏、赵峰、谢夏、丁晓锋

2.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类型

性别

学位

职称

年龄

在实验室工作年限

1

金海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9

14

2

吴松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0

14

3

廖小飞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7

10

4

邹德清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0

11

5

陈汉华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7

6

6

刘方明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3

4

7

石宣化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7

10

8

章勤

研究人员

硕士

教授

60

13

9

谢夏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7

14

10

袁平鹏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43

12

11

蒋文斌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40

11

12

邵志远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9

14

13

余辰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9

7

14

赵峰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9

9

15

胡侃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53 

7

16

郑然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8

14

17

陆枫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44

6

18

王多强

研究人员

硕士

副教授

46

3

19

羌卫中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8

10

20

吕新桥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42

3

21

丁晓峰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3

4

22

华强胜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6

1

23

马晓静

研究人员

博士

讲师

32

4

24

徐鹏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4

2

25

代炜琦

研究人员

博士

讲师

32

7

26

顾琳

研究人员

博士

讲师

29

0.5

27

刘海坤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4

0.17

28

刘英书

管理人员

本科

技师

54

10

29

耿聪

管理人员

本科

35

14

30

吴未

管理人员

硕士

29

3

注:(1)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三种类型,应为所在高等学校聘用的聘期2年以上的全职人员。(2在实验室工作年限栏中填写实验室工作的聘期。

三、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1、学科发展

实验室依托于计算机系统结构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湖北省重点学科和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目前建设有“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集群与网格计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大数据技术与系统湖北省工程实验室”和“湖北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大数据协同创新平台”。

云计算一直是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热点领域,随着该领域技术快速发展与应用需求激增,云计算平台已成为了当今社会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运行环境。在面临规模庞大、复杂异构、应用多样、动态变化的云环境时,云计算平台的资源管理调度机制对提升系统性能、降低系统成本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室一直致力于云计算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云计算平台的系统性能、应用支撑和使用成本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探索,本年度在MiddlewareICDMINFOCOMMICDCSSIGMETRICSICPP等重要学术会议和IEEE Transaction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申请8项,承担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

网络空间安全研究解决网络空间中的安全威胁和防护问题,包括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的安全与可信,以及相关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等相关理论和技术,它是在全球互联下涉及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方方面面的安全与隐私问题。各国政府,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网络空间安全上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力争打赢这场网络空间控制权的争夺战。网络空间安全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目前在网络空间安全方面存在着:用户隐私数据泄漏事件频发,软件漏洞和大规模网络攻击层出不穷,传统安全解决方案的防护能力不足,针对先进基础网络设施的攻击日益严重等严重问题,实验室一直致力于云计算安全、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软件漏洞分析等关键问题的研究。本年度在TDSCTIFSTPDSJoSFGCS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获得国际专利3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专利3项、申请8项,承担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7项。

实验室开展了健康大数据研究工作,推动建设湖北省健康大数据中心,实现医科研究与计算机学科的融合交叉,目前已经取得初步进展。该建设期望融合环境、健康与信息化技术,实现健康大数据的在线存储、分析与服务,改善健康管理方式,降低医疗成本,促进健康医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也带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以及物联网学科的快速发展。

实验室从大数据存储、分析、处理、安全等方面开展大数据关键技术与系统研发,并积极推动大数据技术在湖北省的应用与推广,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依托大数据技术与系统湖北省工程实验室大数据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推进大数据技术与相关学科与产业的融合。

2、科教融合推动教学发展

实验室教师努力将前沿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针对“并行计算与大数据处理”等方向从事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

在教育部-intel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以并行计算为主线的系统能力课程设计”、“串行与并行数据结构课程开发”、省级教改项目“将并行计算引入计算机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以及校级教改项目“本科生并行计算系列课程建设”、“函数式编程课程建设”等的资助下,实验室针对“并行计算与大数据处理”方向,在国内率先形成了“以并行与分布式计算为主线的系统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课程包括 “函数式编程原理”、“并行与串行数据结构与算法”、“并行编程原理与实践”、“云计算与虚拟计算”以及“大数据分析及处理”。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课程大纲、课程PPT、实验指导书、课程录像以及课程网站等。

围绕该系列课程的建设,取得一系列教学成果,包括:①开设的本科生并行计算系列课程具有国际先进性,得到国际同行认可。“并行编程原理与实践”课程于201312月,经ACM/IEEE-CSCS2013指导委员会筛选,被正式发布为全球计算机专业示范课程。这是我国唯一被列入ACM/IEEE-CS的示范课程。②积极参与国内计算机教育界的改革工作,开设的本科生并行计算系列课程已在全国实施推广。在全国教学改革会议,比如“计算机专业系统能力培养综合改革经验交流与报告会”上,做特邀报告。③培养了优秀人才。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1级开始试点讲授以来,分别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22013以及2012ACM班、2013ACM班进行了教学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5年获得全国并行应用挑战赛(PAC2015)并行优化组铜奖,全国并行应用挑战赛资格赛优胜奖。④开展了与国内外知名教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合作,比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的Guy E. Blelloch教授、悉尼大学周兵兵教授以及南京大学袁春风教授等。

3、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总体情况

实验室采取“双导师”的培养措施,即实行了“导师为主导,课题负责老师协同指导”的模式。在该模式下,每个学生加入到课题研究组,使得对学生的指导从原来单纯的导师“一对一”,扩展为“一对一”、“多对一”等多种指导形式,充分发挥了研发团队培养学生的优势。

实验室颁布了《 关于建立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 关于建立博士生项目开题、毕业论文开题、年度检查制度的通知》、《博士研究生毕业答辩条件》《硕士生毕业的六个一条件》等实验室管理文件,形成了包括研究方向开题定期课题组学术讨论“QA报告提交暑期学术年会报告学位论文撰写开题学位论文预答辩等制度在内的一系列过程管理制度。

实验室在学术道德和日常管理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实验室颁布了《关于规范学术论文投稿、发表的暂行规定》、《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建设与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实验室公约》、《实验室考勤管理办法》等文件,帮助塑造学生“先做人,后做事”的品格。

实验室为了鼓励学生发表高档次学术论文,每年年初修订实验室自资助参加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列表(简称TOP80)、年底评选实验室年度最佳论文奖并予奖励。颁布了《关于奖励高档次学术论文作者的暂行规定》,对于在IEE/ACM期刊、TOP80会议上发表论文的学生,给予资助出国,增加每个月科研补贴的奖励。

实验室积极举办重点实验室系列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来实验室讲学、短期访问;资助博士生、硕士生出国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选派博士生、硕士生前往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短期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2015年,实验室发表顶尖会议或杂志论文共23 篇。接待国内外访问学者28人次。近年来,已有多人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实验室坚持开放交流和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大学,以及Intel、惠普、微软、IBMAMD、法国电信、曙光、UT斯达康、华为、中国移动、腾讯、天涯在线、阿里巴巴、海尔、西门子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保持着密切合作,先后建立了华中科技大学-惠普高性能计算联合实验室、Intel“安腾应用研发中心、UT斯达康IPTV联合实验室、Intel“多核技术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天涯在线联合实验室、阿里巴巴联合实验室;在和企业联合研发项目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在企业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的能力。目前实验室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有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知名的国际、国内企业就职,也有自主创业,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就业态度得到了社会普遍的好评。

2)研究生代表性成果

1. 博士生郭人通提出了面向多核环境下的缓存污染轻量级、动态控制机制,并为其设计了动态内存分配新策略,所采用的技术均依赖于现有的系统功能,不需要在硬件上做出改动,兼顾缓存管理效率与技术可用性。基于数据块的访问相似性,实现了高效、透明的缓存污染监测与预测,解决了在线污染识别的难题。SPEC CPU2006测试集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产生的开销低于3%,提升平均程序性能18%,最高45%。成果发表在USENIX ATC 2015

2. 博士生姜春涛针对计算机微体系结构模拟中存在的速度、效率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执行时间采样的一系列多核模拟加速策略。其中,提出的基于分段-分形的多层采样策略THSTwo-level Hybrid Sampling)在较大时间尺度下采用Periodic策略选择较大的样本片段,然后在已选择的较大样本片段内进一步采用Cantor策略选择较小的样本片段,既发挥了PeriodCantor策略各自的优势,又适当规避了各自的缺点。THS策略成为业界模拟精度以及模拟加速比之首,平均模拟误差为4%,并达到了40倍的加速比,另外,THS可以提供稳定可靠的跨微体系结构性能评估。研究成果发表在HiPEAC 2015ICPP 2015以及ACM Transactions on Architecture and Code Optimization上。

3. 博士生姚德中针对大数据环境下高维海量数据的距离度量计算问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论文通过分析当前大数据的数据稀疏度,建立了基于稀疏描述的数据集,基于此数据集进行了数据的距离度量计算。其论文贡献有四点: 采用相似度衡量的方式在线分析大数据,避免了PSD问题; 提出了基于L1范数约束的学习目标函数和SORS学习算法; 考虑到二阶的相似度学习方式,提出了适应性在线学习的算法Ada-SORS 分析并讨论了稀疏度与学习精确度的关系,在增加50%的稀疏度的情况下保持较传统方法高的学习精度,并验证了稀疏约束对于样本学习的去噪声有一定效果。成果发表在ICDM 2015

四、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1、开放交流

1)主办或承办大型学术会议情况

序号

会议名称

主办单位名称

会议主席

召开时间

参加人数

类别

1

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oud Computing and Big Data (CloudCom-Asia 2015)

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集群与网格计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金海

201561719

50

全球性

2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llaborative Computing: Networking, Applications and Worksharing (CollaborateCom 2015)

European Alliance for Innovation

廖小飞

2015111011

50

全球性

3

The 2015 Asia-Pacific Services Computing Conference (APSCC 2015)

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集群与网格计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金海

20151279

40

全球性

4

2015CCF青年精英大会

中国计算机学会

廖小飞

201553031

300

全国性

5

2015湖北省计算机学会年会暨理事大会

湖北省计算机学会

金海

2015113

100

全国性

6

第十四届全国软件与应用学术会议

中国计算机学会

廖小飞

20151168

438

全国性

2、运行管理

1)学术委员会成员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所在单位

是否外籍

1

陈国良

教授

深圳大学

2

方滨兴

教授

北京邮电大学

3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4

鲍虎军

教授

浙江大学

5

戴国忠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6

过敏意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7

何炎祥

教授

武汉大学

8

吕建

教授

南京大学

9

孟丹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10

王怀民

教授

国防科技大学

11

杨宗凯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12

郑纬民

教授

清华大学

13

周兴社

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

2)学术委员会工作情况

召开时间:2015324

地点:华中科技大学东五楼217会议室

出席人员:学术委员会成员浙江大学鲍虎军教授、中科院软件所戴国忠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方滨兴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过敏意教授、武汉大学何炎祥教授、北京大学梅宏院士、中科院信工所孟丹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王怀民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教授、清华大学郑纬民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周兴社教授等参加会议。华中科技大学杨勇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科发院万青云副院长出席并指导会议。实验室主任金海教授,副主任吴松教授、廖小飞教授以及实验室全体老师。

会议纪要:会议由方滨兴院士主持,杨勇副校长代表学校致词。金海教授作了实验室2014年度工作汇报,就实验室年度工作进展、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开放交流、运行管理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刘方明教授作了题为“-端融合的互联网分布式系统”的学术报告,介绍了移动互联网与云的协同以及云数据中心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科研思路。

学术委员会的专家们对实验室2014年度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同时对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构建特色研究平台、人才培养与引进、以及对外交流等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3、仪器设备

实验室拥有曙光网格高性能集群1套、其他各种同构/异构集群系统5套,及浪潮、DELL系列服务器等大型仪器设备,聚合计算能力近200万亿次/秒,存储能力近450TB

2015年度,实验室拥有的各种大型仪器设备运行正常,全方位支持了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对外提供开放共享服务,2015年度对外支持了16项来自校内、外其他单位的研究工作,为推动兄弟单位科研工作进展做出了贡献。

2015年对部分学生、教师用个人计算机进行了更新或升级。